close

大家都知道拍照時為了提高影像的解像力(limit of  resolution)書上或專家都會告訴我們光圈不要開最大要縮一級或二級(F2®F2.8 or F4)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如果你不清楚,那麼可進來逛逛......
如果你早就知道,也幫小弟看一下有沒有錯誤! *-*".....



讓我們從鏡頭中透鏡的缺陷
(defect)來談起吧
!
    小弟最近看了一些坊間攝影書籍及網站發現其中許多名稱並不統一如色像差像散色散慧星像差...害得我都快精神錯亂所以我就把以前讀顯微鏡的書拿出來重新翻了一下才發現原來都是"譯名"搞的鬼,其實沒那麼複雜!且慢聽我說來
....
    首先鏡頭由透鏡(lens)所組成而「透鏡」與「女朋友」一樣不可能有完美的...但是會有合適你的 (可是她不見得認為你適合...)sorry扯遠了廢話不多說!透鏡的缺陷叫像差(aberration)種類有:

球面像差 (spherical aberration),Cs
色像差(chromatic aberration)或稱色差
散光像差(astigmatism)或稱像散
彗形像差 (coma aberration)或稱彗差
繞射像差 (diffraction aberration)
形變(distortion)或稱畸變 



1.球面像差
    如圖1,是透鏡本身缺陷,透鏡在外圍與靠近中心位置的聚焦能力不同,無法聚焦在同一點上(高斯點),聚焦點變大,所以成像的解像力自然變差,照片影像就會銳利度不足。如果我們把外圍的光束擋掉(縮小光圈),只讓靠近中心的綠色光束通過,就可以把聚焦點位置更靠近高斯點,投影屏上的成像光斑變小解像力就會變好。
因為這是球面鏡的宿命,如果想要大光圈又有好的解像力,那麼就要非球面鏡(Aspheric lens)(2)才能克服了。 
 

圖1.球面像差



圖2.非球面鏡修正


2.色像差(色差)  

    色像差是光束的問題,它與三菱鏡折射(refraction)產生的色散(dispersion)原理一樣。由於太陽可見光的波長分佈400nm~700nm(奈米),光通過透鏡折射產生色散,使藍、紅光無法聚在一起(3)
改善的方法有二一是利用鏡片材(人造螢石「氟化鈣CaF2)二是鏡片設計組合(4)
    CANON是最早開發人工螢石合成技術,它的低色散鏡片叫「UD, Ultra Dispersion以及「Super UD」。Nikon叫「ED, Extra low Dispersion」、SIGMA是「SLD/ELD 超低色散鏡片」、MINOLTA是「AD 低色散鏡片」、TOKINA是「SD鏡片」。這一類廣泛使用抗色散鏡片的鏡頭,簡稱『 APO鏡頭』是Apochromatic 縮寫,但是聽說並非所有的APO鏡頭一定有使用CaF2低色散鏡片喔  

圖3.色像差(色差)



圖4.凸凹鏡組合修正色差



補充:色像差又可分為「光軸色像差」及「倍率色像差」,光軸色像差是透鏡本身材質(折射率)影響光的色散,除了使用螢石材料改善外,縮小光圈也可以改善RGB焦點偏移。而倍率色像差就不能由縮小光圈改善,它是在鏡片相互修正後,色光仍然不能一致,在CCD畫素上發生色光平行偏移,造成被攝畫面影像的輪廓出現俗稱紫邊」的紫色或綠色條紋。


(太火大了....居然擠不下,只好分上、下兩篇.) 

 淺談-透鏡缺陷(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ch5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